中風的癥狀是什么?中風怎么治療?

中風的癥狀是什么?中風怎么治療?

中風

  腦中風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包括顱內和顱外動脈、靜脈及靜脈竇的疾病,但以動脈疾病為多見。

目錄

1.中風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中風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中風有哪些典型癥狀
4.中風應該如何預防
5.中風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中風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中風的常規方法

1.中風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中風的發作與很多因素或疾病有密切關系,中風高危人群應注意理解中風的危險因素并積極預防。

  1、高血壓

  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而又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治療高血壓可以降低腦卒中的發生。舒張壓每下降5—6毫米汞柱,中風的危險下降42%,僅僅控制收縮壓,也可以將中風中減少1/3。

  2、糖尿病

  糖尿病不僅可以誘發、加速腦動脈粥樣硬化,還可通過多個途徑使腦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險性增加。糖化血紅蛋白降低1%,中風的發病將減少12%。

  3、心臟病

  許多心臟疾病可能導致中風,如房顫、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通過脈搏觸診和心臟聽診,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通過心電圖或超聲心動圖檢查,能進一步明確診斷中風。

  4、動脈粥樣硬化或腦血管病史

  有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者,可造成頸動脈管腔狹窄或硬化斑塊脫落,導致中風。有過中風或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史者,再次發生中風的風險明顯增高。

  5、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本身是缺血性中風分類的一個類型,也可以是中風的先兆或前區癥狀。

  6、血液流變學紊亂

  特別是全血黏度增加時腦血流量下降,其中紅細胞比積增高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

2.中風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中風患者常會并發身體其他臟器的疾病,常見的有以下幾方面:
  (1)肺部感染:腦部病變可能導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亂,肺水腫淤血;較長時間不翻身,會導致肺部分泌物墜積;以及嘔吐物誤吸入氣管等,都會促使肺炎發生。應加強護理,如每3-4小時輕輕變動患者的體位并輕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長期積貯,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時要特別小心,盡可能防止肺炎發生。
  (2)褥瘡:由于癱瘓肢體活動受限,骨頭隆起部位容易受壓,局部皮膚血液循環與營養障礙,故容易發生褥瘡,好發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轉子、外踝、足跟處。為避免褥瘡發生,可幫助患者每2小時更換1次體位;在易發褥瘡的部位放置氣圈、海綿墊等。以保持皮膚干燥;還可進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環。
  (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發生于發病后1周以內,半數以上出血來自胃部,其次為食管,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4)腦心綜合征:發病后1周內檢查心電圖,可發現心臟有缺血性改變、心律失常,甚至會發生心肌梗塞。
  (5)中樞性呼吸困難:多見于昏迷患者。呼吸呈快、淺、弱及不規則,或呈嘆氣樣呼吸、呼吸暫停,是由于腦干呼吸中樞受到影響,說明病情嚴重。
  (6)中樞性呃逆:見于中風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頑固性發作,也是病情嚴重的征象。

3.中風有哪些典型癥狀

  中風早期的癥狀往往沒有受到患者或者家屬的重視,因而沒有緊急去醫院,最終延誤了治療。因此,認識中風的早期癥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全腦受損癥狀

  頭痛,惡心,嘔吐,嚴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二、局部腦損害癥狀

  1、偏癱,即一側肢體沒有力氣,有時表現為沒有先兆的跌倒。

  2、偏身感覺障礙,即一側面部或肢體突然麻木,感覺不舒服。

  3、偏盲,即雙眼的同一側看不見東西。

  4、失語,即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或自己說的話,不理解也寫不出以前會讀,會寫的字。

  5、眩暈伴惡心,嘔吐,眩暈即看東西天旋地轉或覺自身旋轉。

  6、復式,即看東西成雙影。

  7、發音,吞咽困難,說話舌頭發笨,飲水嗆咳。

  8、共濟失調,即走路不穩,左右搖晃不定,動作不協調。

  這些癥狀有時單獨出現一個,有時同時出現多個。時間就是生命,一旦突然出現上述癥狀,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緊急送到有條件的醫院救治。千萬不要先找家人商量,或者以為過一會就會沒有事了而不理會,而延誤治療。

4.中風應該如何預防

  中風就是腦血管意外。由于大多起病很急,惡化很快,中風是一種“三高”性疾病,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與致殘率高。因此加強防治致中風的危險因素對預防中風至關重要。預防中風,就是要把中風的危險因素盡可能降到最低。

  1、控制高血壓

  控制高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點。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最好每日監測,特別是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要保持情緒平穩,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飲食須清淡有節制,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適量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2、防治動脈硬化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關鍵在于防治高脂血癥和肥胖。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內臟等,適量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藥物。

  3、控制糖尿病

  遵醫囑服用降糖藥,定期測血糖,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并發癥。合理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標準體重、工作性質與日常生活習慣,計算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然后換算成食譜。每餐要定時定量,限制吃糖,禁酒,多吃豆類食品和纖維素含量多的食品如糙米、粗面、海帶、海藻等。適量運動,運動療法與飲食、藥物治療密切配合。

  4、注意中風先兆

  一部分病人在中風發作前常有血壓升高、波動、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先兆,發現后要盡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5、控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當病人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先兆時,讓其安靜休息,并積極治療,防止其發展成腦血栓形成。

  6、注意氣象因素的影響

  季節與氣候變化會使高血壓病人情緒不穩,血壓波動,誘發中風。因此,在穿衣、飲食、運動等方面都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態。

5.中風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中風的常規檢測項目主要為測血壓、心電圖、眼底檢查、測血脂、血糖、血常規、尿常規、血液流變檢測。特殊檢測項目包括腦血流圖、超聲多普勒等。

  腦脊液、眼底檢查及頭顱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風的準確診斷。

  早期頭顱CT檢查有助于鑒別中風屬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還可以區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風必須的首要檢查。具體標準:

  1、缺血性中風:常于安靜狀態下發病,發病急驟,多數無明顯頭痛、嘔吐等先兆癥狀。有頸動脈系統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癥狀和體征,腦血管造影檢查顯示不同部位腦動脈狹窄、閉塞或扭曲。造影攝片時應將頸部包含在內。急性腦缺血性中風發作24-48小時后,頭部CT可顯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檢查提示動脈系統的狹窄和閉塞,局部腦血流測定,可提示局部腦缺血病變。

  2、出血性中風:既往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史,突然出現意識障礙和偏癱,CT表現為高密度影區,出血可破入腦室。臨床上根據患者意識清醒與否、是否昏迷、偏癱程度等將出血性中風分為三級。

6.中風病人的飲食宜忌

  中風患者飲食方面的基本原則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患者的飲食原則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中風患者的飲食一般是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為原則。

  1、每日食鹽在6克以下,人體攝入過多食鹽,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臟負擔,增加血液粘稠度,使血壓升高。

  2、限制動物脂肪,如豬油、奶油、蛋黃、魚子、動物內臟、肥肉等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飽和脂肪酸可使血膽固醇濃度升高,促進動脈硬化。可食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飽和脂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推遲和減輕動脈硬化。

  3、補充蛋白質,常吃些蛋清、瘦肉、魚類和各種豆類及豆制品,以供給身體所需要的氨其酸。

  4、多吃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碘可減少膽固醇在動脈壁沉積,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

  5、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維生素C和鉀、鎂等。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鉀、鎂對血管有保護作用。

7.西醫治療中風的常規方法

  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病死率和病殘率均較高,故應加強防治。具體疾病有具體的治療。

  急性期:

  1.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①安靜臥床。②鎮靜、止痙和止痛藥。③頭部降溫。

  (2)調整血壓。

  (3)降低顱內壓。

  (4)注意熱量補充和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5)防治并發癥。

  2. 手術治療。

  (1)缺血性中風:對缺血性中風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重新建立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環。目前已開展的有顱內外動脈搭橋術、大網膜顱內移植術、椎動脈減壓術、動脈內膜切除術等。

  (2)出血性中風:輕型腦出血內科保守治療效果尚好,故一般采用內科保守治療;而病情嚴重、出血迅速、出血量在60毫升以上者,因預后不好,手術治療危險性大,也不適合手術治療。腦出血的手術適應癥是:①中等量腦出血,經保守治療病情逐漸加重者;②小腦出血,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③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情穩定后,經腦血管造影檢查,證實為動脈瘤或腦血管畸形者,手術治療可防止再出血。

  恢復期:

  治療的主要目的為促進癱瘓肢體和語言障礙的功能恢復,改善腦功能,減少后遺癥以及預防復發。

  1.防止血壓過高和情緒激動,生活要規律,飲食要適度,大便不宜干結。

  2.功能鍛煉。

  3.藥物治療:可選用促進神經代謝藥物,如腦復康、胞二磷膽堿、腦活素、r-氨酪酸、輔酶Q10、維生素B類、維生素E及擴張血管藥物等,也可選用活血化瘀、益氣通絡,滋補肝腎、化痰開竅等中藥方劑。

  4.理療、體療及針灸等。